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福建省侯官人,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是清朝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在中国有民族英雄之誉。1839年,林则徐于广东禁烟时,派人明察暗访,强迫外国鸦片商人交出鸦片,并将没收鸦片于1839年6月3日在虎门销毁。虎门销烟使中英关系陷入极度紧张状态,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入侵中国的借口。尽管林则徐一生力抗西方入侵,但对于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贸易则持开放态度,主张学其优而用之。根据文献记载,他至少略通英、葡两种外语,且着力翻译西方报刊和书籍。晚清思想家魏源将林则徐及幕僚翻译的文书合编为《海国图志》,此书对晚清的洋务运动乃至日本的明治维新都具有启发作用。1850年11月22日,林则徐在普宁老县城病逝。
名人雕塑可以说成我们多见的伟人雕塑,也许很多学生会在学校里面看到各种不同种类的名人伟人石雕,毫无疑问,在美丽的校园中树立起一座座名人的塑像本身就是校园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是大学中重要的人文景观。大学校园中的名人塑像能够使其学子了解校史,从而激发对自己学校的热爱,增强自信心和自豪感。对于师生来说也是一种勉励作用。现在学校我去诶了加大学生的教室以外的学习力度,会在学校的校园内摆放雕塑,针对小学生,不明白一些深层的雕塑的含义,就在校园内摆放一些名人雕塑。我们在一所小学里面看见,在校园里摆放的都是名人雕像。这些名人雕像有的是国内的,有的是国外的。有国内的孔子、孟子、等,国外的牛顿、爱因斯坦、贝多芬等人物。名人雕塑就是简单的故事,学生理解起来也是非常的简单。而且让每个学生都知道这些雕像都是谁,并且都知道他们的故事,而且每次学生们看见这些雕像都会觉醒自己,像这些名人雕像学习。名人雕像也是学奋图强的一种动力之源。
中国的名人雕塑体现的是传统文化,它应该在一个连续的时空中不断演变的文化现象,比如西方的油画,它具有源头、发展、演变的连续性,其辉煌的文化景观是靠各个时期大量的作品与大师呈现出来的。名人雕塑应该要符合时代的观念,希望在新的时代里面可以,为社会文明做出应有的贡献。名人雕塑是不管是在中国东方还是在西方都是很好的,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名人雕塑。我国的名人雕塑相关的技术来自我国本世纪从西方引进,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风,顺便把肖像雕塑带入了我国。我国早的一批留洋的老前辈在学成回国之后,陆续创作了各种各样的反映革命先驱,爱国志士,文化名人等肖像作品,拥抱了正在中国发生的反帝、反封建的进步文化运动,为民族解放的进步事业作出了贡献。名人雕塑主要是肖像作品在反映人物对象时达到形 与神的完美统名人雕塑的象征意义是也积极的。可以直观的形象表达对历史名人的纪念及弘扬名人的精神。